元宵節 又被稱為上元節 是中國傳統節日 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 傳統節日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關于元宵節的一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于 燈 傳說在很久以前,兇禽猛獸很多,四處傷害人和牲畜,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,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,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。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,立即傳旨,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,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。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,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,就冒著生命的危險,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,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。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,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。嚇得不知如何是好,過了好久,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,他說:「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日這三天,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、點響爆竹、 燃放煙火。這樣一來,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」。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,便分頭準備去了。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,天帝往下一看,發覺人間一片紅光,響聲震天,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,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,以中大快。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。為了紀念這次成功,從此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,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。 元 宵 元宵節吃元宵這一習俗的來歷則與楚昭王有關。民間相傳,元宵發源于春秋期間的楚昭王。每個正月十五日,楚昭王經由長江,見江面有漂浮物,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。楚昭王請教孔子,孔子說"此浮萍果也,得之主中興之兆"。元宵和春節的年糕,與端午節的粽子一樣,都是節日食物。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聚,依靠了人們對將來的美好愿望。元宵在南邊稱"湯圓"、"圓子"、"浮圓子"、"水圓",由糯米制成,或實心,或帶餡。餡有豆沙、白糖、山楂等等,煮、煎、蒸、炸皆可。 花 燈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來自道教的"三元說";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,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,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劃分為"天""地""人"三官,天官喜樂,故上元節要燃燈。元宵節燃燈放火,自漢朝時已有此習慣,唐時,對元宵節倍加正視;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。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《十五夜觀燈》中如許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"接漢疑星落,依樓似月懸。"元宵節燃燈的習俗,顛末歷朝歷代的傳承,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,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,有鏡燈、鳳燈、琉璃燈等等。元宵節除燃燈之外,還放煙花助興。 湖北孝感楊店鎮是“龍燈之鄉”。楊店龍燈,孝感稱之為“楊店高龍”,是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。 每年從臘月開始著手用竹片扎龍燈、龍身、龍尾、繡龍衣;用彩紙扎龍頭、龍尾,并連接彩龍頭、龍身、龍尾組成一條完整的龍燈,整條龍燈有12節(龍身由十個竹燈連接而成,加上龍頭和龍尾便是12節,),表示一年有12個月份。正月十二晚舉行龍燈開光儀式、正月十三出行、上廟、喝彩,每條龍燈穿行了楊店窄小的老街進行活動,家家門前擺香案,迎接賓龍。正月十四拜燈、每條龍燈分別在各自灣里叩拜群眾,表示新年問候,代表吉祥;正月十五玩游燈、燦燈;圍觀的群眾跟隨龍燈分別游到各自灣里,晚上十二點全灣男女老少齊上陣集中在一起燒毀龍燈,稱之為燦燈、送龍燈升天,伴隨著鑼鼓聲、鞭炮聲。 楊店高龍的組成:多用竹、木、布、彩紙扎成,龍衣一般用黃、青、白、赤、黑五色,傳說代表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。龍燈軀體內燃燭,舞龍者依先后順序,適當縮短各節之間的距離,雙手把住龍腳,從首至尾“龍珠”左右擺動,有如巨龍婉蜒前行,其聲勢浩大,場面壯觀。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,有龍出洞、三點頭號、拜四方,還有下鉆洞、上翻身、龍映水等,慢舞時雍容大度、優美抒情;快舞時激越奔放,別具一格,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,所用的曲牌音樂喜慶動聽,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。 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,預祝大家元宵節快樂! 元宵節過后,合縱工地也會陸續開工,亞瀾灣正月十六開工、城南中心區正月十八開工、槐蔭東岸正月二十開工,提前預祝開工大吉! 元宵節后看裝修,哪里去? ↓↓↓ 聯系我們 0712-2726688 15072635983(同微信) QQ在線 2641190231 掃一掃關注我們
上一篇:孝感家裝設計如何做到心里有數